当前位置

首页 > 字体知识 >

蒙古文字

时间: 2021-04-25 14:11
蒙古文字是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文字,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族通用的回鹘(古维吾尔)式蒙古文;以及蒙古国主要使用的西里尔蒙古文。蒙古文字从蒙古人开始纪录自己的语言以来,就有很大的变化。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其他友好邻族的语言文字。传统蒙文是在回鹘(古维吾尔)文字母基础上形成的。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称作回鹘式蒙古文。17世纪该传统蒙文对满文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1937年外蒙古地区开始推广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文,形成了今天用两种字母书写的蒙古文形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蒙古文字

定义
用来书写蒙古语的文字


分类
回鹘式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等

使用人数
500万左右

蒙古文字
目录
1历史
2改进
3文字发展历程
4回鹘体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蒙古族诞生于斡难河流域之时,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

这种蒙古文的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都跟回鹘文相似。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记载。据后人对这种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19个字母。其中,5个表示元音,14个表示辅音。每个字母视其出现在词里的位置不同,写法略有变化,分词首、词中、词末3种变体。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但是,有时一个词也可分作两段书写。拼写规则不严密,重文别体较常见。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有单点(相当于逗号)、双点(相当于句号)和四点(用于段落末尾)3种。现存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中,最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

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颁行"蒙古新字"(不久改称"蒙古字",今通称"八思巴文")后,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又逐渐通行。到17世纪时,回鹘式蒙古文发展成为两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文。

自元世祖委托国师八思巴另制八思巴文,每以"畏兀字"呼之,以示区别。但虽然禁令屡下,当时的蒙古人仍然喜欢使用蒙古文字,八思巴文遂转以拼写他族语音。直到明朝建立,元顺帝北返,新字便很少有人使用。岭北等处诸蒙古人仍以畏兀儿字母为正宗。

十六世纪蒙古人信奉佛教,广译遍传佛经, 蒙古文字因而普及、定型。因此十六、十七世纪之交,为蒙古之'"文艺复兴"。在这之前书写蒙古语的部分缺失,皆改进之。此时引入许多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取代以往蒙古人使用的词汇。并且为了便于表示藏、梵语音,另造变体字母。字母之改良以阿里嘎里为大宗。1587年,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旧有的字体,自创了阿里嘎里文,这种文字可以表达所有的藏、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诸蒙古语所无之辅音群。此时部分古语遂弃而不用。学界谓此时之书面蒙文为古典蒙文。

清朝时,亦取鉴蒙古字母,创满文以书满语。二者字型相似,故能触类旁通。此后自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古典蒙文得以充分发展。北京、内蒙古之木版印刷业俱盛,谙蒙语之帝王或者是藏族法师都参与编纂辞典、语法书等。

又1648年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僧侣札雅班第达(那木海札木苏)亦改良传统,分析蒙古文字的标音,造新体字"托忒文字"(todo mongγol),但此新字体只通行于天山南北路、伏尔迦河口诸处,东蒙古未有采用。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7个表示元音,24个表示辅音。4个圆唇元音分别用不同字母表示,o或u,?与ū的写法有区别。辅音字母d、t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混用;阴性词里的ɡ、k用不同字母表示。表示z、c、╫、呇的字母,与蒙古文相比,在字形和读音安排上有所不同。设置了表示长元音的附加符号,并且规定了表示长元音的双写形式。由于做了这些改进,托忒文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

1686年,喀尔喀僧侣扎那巴扎尔仿造藏文梵字,创造索永布文,共有字母九十个,左起横书,一样能精确表达藏、梵语,以及蒙古语的语音。索永布文非常的美观,寺院经常以此加以装饰,只可惜此文字写起来比八思巴字还不方便,因此罕用于社会上。同年扎那巴扎尔另造横书方块字,通行于喀尔喀各处之佛寺间。

二十世纪初,曾有蒙古文拉丁化之议,但当时未付诸实行。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蒙古人转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俗称"新蒙文"。这种文字的字母表比俄文多Θ、Y两个元音字母。长元音用双写字母表示。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喀尔喀方言的语音系统。1946年以后,蒙古国改以西里尔字母拼写喀尔喀方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文。

折叠编辑本段改进
折叠托忒文
托忒文是1648年卫拉特高僧札亚·班智达(那木海札木苏)在蒙古文基础上改制的。它比较准确地表达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托忒文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7个,表示辅音的24个。字母的形状和读音与现行蒙古文有些不同。用4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4个舌位不同的圆唇元音。辅音k和ɡ,t和d也分别用不同的字母区分开。设置了表示长元音的附加符号,并且规定了表示长元音的双写形式。

折叠现行蒙古文
现行蒙古文与原来的回鹘式蒙古文相比,有如下特点:一些字母的形状有了改进,更便于连写;一些字母的写法发生分化,分别表示不同的读音;补充了拼写借词时使用的一些字母;拼写规则趋于严密,一个词不再分写成两段。到了比较晚近的阶段,有些词和附加成分的规范写法改成接近现代口语的形式,并增加了新式标点符号。现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圆唇元音o、u和?、ū分别共用一个字母。辅音d、t多数情况下在词首是一种写法,在词中音节首是另一种写法;ɡ、k在阴性词里写法一样。

这种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用这种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文学等方面的图书,其中包括中外名著的译本,并发行了多种报刊。据中国有关方面统计,到1979年,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语文工具书以及译成蒙古文的汉文典籍、佛教经典已有近1500种。

折叠西里尔蒙古文
外蒙古独立后,受苏联影响,采用的以西里尔字母拼写的文字,称为"西里尔蒙古文",俗称"新蒙文"。这种文字在20世纪40年代创制,采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和Ү ү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长元音则用双写字母表示。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转用了这种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46年起,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全部转用了新蒙文,用来记录蒙古国通用的喀尔喀方言。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同时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而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读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

折叠编辑本段文字发展历程
折叠四种文字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文字:

1.回鹘体蒙古文,

2.改良自回鹘文字母的传统蒙古文(俗称旧蒙文),以及它的两种后期变体:

3.托忒文字 (Тод үсэг)

4.阿里嘎里文字(Али-гали үсэг)

5.八思巴文(忽必烈时由当时的吐蕃国师八思巴所创立),

6.索永布文字;

7.拉丁蒙古文 (Латин үсэг,短暂使用于外蒙古 );

8.西里尔蒙古文(Кирилл үсэг,俗称新蒙文,外蒙古独立后采用)

折叠其他文字书写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其他民族学习蒙古语时,也都曾经用各自的文字为蒙古语注音。这些注音文献有很多保存下来。如用汉字标音的《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阿拉伯字母标音的《穆卡迪玛特字典》(Muqaddimat adab)、《伊斯坦布尔蒙古语词汇》等等。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明初音写翻译的《蒙古秘史》。

13世纪成文的《蒙古秘史》(mongγol-un niγuca tobciyan)是传世最古老的蒙文文献之一。由于战乱原因,用汉字标音、翻译的《蒙古秘史》得以保存下来,但蒙古语原版的《蒙古秘史》全本已失传,仅在《蒙古黄金史》等著作中保存下部分段落。这里是该文献的开头和蒙古文转写、中文注解对照:

成吉思 (中)合罕讷 忽扎兀儿

cinggis qaγan-u ijaγur

成吉思可汗-属格 来源

成吉思汗的根源

迭(上)额(舌)列 腾格(舌)里 额扯 扎牙阿秃 脱(舌)列[克]先 孛儿帖 赤那 阿主兀

deger-e tngri-ece jayaγa-tu törü-gsen börte cinua a-juγu

来源-与格天-离格 指定-名物化 出生-过去孛儿帖赤那是-过去

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苍白狼),

格尔该 亦讷 (中)豁埃 马(舌)兰[勒] 阿只埃gergei inu qoγa maral a-jiγai

妻子 他的 豁埃马兰勒 是-过去

他的妻子是豁埃马兰勒。

由此可见,创制这种文字的人使用官话,在他的方言中,中古汉语的入声已经消失了,因此必须用特殊的符号,如上标方括号中的"克、勒"等等(原文以小字附于前字后)来代表闭音节的韵尾g,l等。为了区分蒙古语的前列辅音k/g与后列辅音q/γ,使用了上标圆括号中的"上、中"等字(原文标在该字后一字右侧)。如"(上)额"代表ge(前列音),"(中)豁"代表qo(后列音)。为区别蒙古语的颤音r和边音l,在带有颤音的音节前面附加一个上标"舌"字。如"(舌)列"读作re。

折叠文字演变进程
蒙古文字是经过腓尼基字母--- 阿拉米字母 --- 粟特字母 --- 畏兀儿字母这样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它从上到下连写(一个单词为一个单位),从左到右移行。

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若干种文字:

折叠回鹘体蒙古文
(胡都木蒙古文、旧蒙文)

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

1204年蒙古人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至今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富。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折叠八思巴文
(方字、元国字、蒙古国字、蒙古字)

元朝忽必烈时代1268年被创造,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立的八思巴字,这种文字脱胎于藏文字母,忽必烈之所以要新创一种文字,目的在于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语言。现已发现用八思巴字母拼写的语言有蒙古语、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没有成功。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所以元朝统治被推翻后,这种文字也逐渐消灭。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不过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印章装饰。

折叠托忒文
1648年冬由卫拉特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迪达(zaya bandida namhaijamsu)创制,用于卫拉特部族中。"托忒"todo意为"明了"。这种文字区别了胡都木蒙文中不能分别的o和u,ö和ü,t和d等音,规范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但由于这些改革多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导致文字无法推广到其他方言地区。于是托忒文成为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至今。今天的新疆蒙古族地区仍然有沿用。

折叠苏永布文字
(借鉴梵文兰札体字母创立)

1686年由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创制。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现如今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折叠瓦金达拉文字
(借鉴托忒文字)

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创制后未推广。

折叠西里尔蒙古文
(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

现蒙古国使用的西里尔字母蒙古文字,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1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不得不转向。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但近些年在蒙古国有人呼吁恢复传统蒙古文的使用)。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Θ和Y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如7个元音只用5个字母,o和u,ö和ü,都分别使用同一个字母表示;t和d也没有完全区别开。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部分写法必须死记,给学习、认读造成不便。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四十年代迅速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

折叠阿里嘎里文字
16世纪时期,为正确传播黄教名词,宗教用于等而创造的用来准确转写藏文和梵文的文字,是阿尤西故西喇嘛借鉴藏文梵文字母创造的。不是独立的文字。相应的具体转写字母如图:

折叠汉字
13世纪末14世纪初(元末明初),并不是独立的文字。用于汉人学习蒙古语而为之。如:阿兀剌--山 额兀莲--云

文献资料有《至元译语》、《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

折叠编辑本段回鹘体
回鹘文也称回纥文。回纥人(维吾尔族的祖先)使用的拼音文字。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

回鹘文字母在元代为蒙古族所采用,形成后来的蒙古文。16世纪以后,满族又仿照蒙古文字母等创制了满文。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回鹘文卖身契、尤素夫·哈斯·哈吉布用回鹘文写的《福乐智慧》)、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1959年发现于新疆哈密地区伊吾县天山乡脱米尔提村的"哈密本",约300页计600面,现藏新疆博物馆;另一种是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发现于新疆吐鲁番胜金口和木头沟的"吐鲁番本",共计600余件残片,现藏德国。2012年又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新发现约200件文本残片,可作为上述"哈密本"的重要补充。

折叠文字优点
⑴纯粹的拼音文字

⑵笔划简单(以音位和音节为单位与其他拼音文字比较)

⑶字形的上中下变化有助于词的定型化,便于速写

⑷超方言特点,能使不同方言土语的人同样比较能接受

⑸社会基础相当深厚

⑹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

折叠文字缺点
⑴竖写文字,在科技书刊上横排时有困难

⑵同形异读现象

⑶正字法保留不太科学的习惯写法,书写体系上有脱离口语的地方

⑷字体特殊性大,不便于利用国际先进技术

折叠造型设计
In the situation of modern languages gradually fading, any kind of ancient languages has become to the important study materials for Philosophy, Linguistics, Arts or any field who wants to express accurately. The irreplaceable value of ancient languages is from their uniqueness of designatum since they are pure and simple, unlike the modern languages which cover the concepts in an obscure way. In the view of this facts, i have designed some fonts based on traditional Mongolian handwriting to encourage this linguistic field and to maintain the value of world.

--Tengis Khasbagana

蒙古文字形设计

现代语言逐渐衰败,任何壹门古老的语言对于哲学,语言,艺术以及关于寻求准确表达思维的领域是难得的学习材料。而非像现代语言对概念的模糊覆盖,古老语言的唯壹指向性是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在此参考古代蒙古语手写体以及复古的印刷体完成了壹批蒙古语字体的前期描边,来扶持涉及这壹语言的领域,试著保护其蕴含的价值观延续长久。

--天格思

蒙古民族在不一样的前史时期运用过自个创制的不一样的文字,其间很多文字徐徐地退出了前史舞台,不再被运用,留在文物或前史书籍中。而如今广泛运用的畏兀儿蒙古文,又称传统蒙古文,是蒙古族生命力最长的蒙古文字,并且是世界上仅有的竖写体文字。因而,蒙古人也常说这是从天降地的文字。畏兀儿蒙古文字阅历了长时间的、弯曲的精细化和尺度化的进程,广泛被蒙古族人民所共认,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思维感情、精力、气韵的民族文字,变成了蒙古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书法字体 下一篇:形意文字

本页标题:蒙古文字

本页地址:http://www.mybbdy.com/zitizhishi/417.html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请联系我们删除!